金秋时节,稻浪翻滚,瓜果飘香,主产区秋粮及重要农产品迎来大面积收获。总台多路记者深入丰收一线,在碧海无垠的蓝色粮仓,在水果优势产业带,在传统村落,多维度捕捉丰收新场景、记录新变化。
通过吉林一号卫星,从太空视角出发,沿着海岸线从南到北看“海上粮仓”丰收进行时。
看完了卫星拍摄下的“海上粮仓”秋收,我们来聚焦深海养殖领域的“大国重器”“国信1号2-1”。作为全球首艘15万吨级的大型养殖工船,它于今年4月刚刚交付运营。眼下,养殖工船上的大黄鱼迎来收获,让我们跟随记者一起去看看。
当记者来到“国信1号2-1”大型养殖工船时,正赶上大黄鱼出舱。这艘养殖工船排水量达15万吨,堪比两艘大型航母的排水量。它设置15个标准养殖舱,鱼类年产量约3600吨,是名副其实的深海养殖“巨无霸”。
总台央视记者 李啸虎:这里是“国信1号2-1”大型养殖工船的养殖舱,大家看我手中的大黄鱼是黄色的,而水池里正在生长的大黄鱼是白色的。这是因为大黄鱼体内有一种特殊的色素,在黑暗环境下色素会扩散,从而呈现黄色。而白天在光线照耀下色素会聚集,从而呈现白色。在捕捞前,工作人员会保持24小时黑暗环境,这样起捕后的大黄鱼通体金黄,品相最佳。
在捕捞现场记者看到,为了保持大黄鱼的外表颜色,即使在白天,养殖舱内也一片漆黑,工作人员仅依靠发出红光的照明灯逐步收拢渔网,并通过吸鱼泵将大黄鱼运输到上层甲板进行冰鲜后装箱处理。
“国信1号2-1”养殖工船生产总监 孙琳琳:我们今天是起了1万斤左右,大概是五吨。我们日常是每三天会起捕一次,一次五到十吨。
全年不间断养殖大黄鱼,靠的是什么?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和传统网箱养殖不同的是,在航行中,养殖工船能够有效避免水温下降、台风来袭等不利影响,最大程度营造稳定良好的鱼类生长环境。每个养殖舱还配备了六个增氧设备,为规模化养殖大黄鱼提供支撑。
“国信1号2-1”养殖工船总经理 田乃东:我们可以主动地交换水体,保持水质的新鲜,可以根据水温水质情况,从一个锚地转移到另外一个锚地。随着秋冬季到来,山东海域这边的水温持续下降,我们就会再返回浙江和福建海域。用养殖因子的可控、确定性来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
记者了解到,在深海养殖舱中,大黄鱼通过持续游动可以保持肌肉紧实,肉质鲜美。不仅养殖的水产品品质在提升,记者还发现,这样一艘大型养殖工船上的工作人员仅40人左右。在国信1号养殖工船的基础上,“国信1号2-1”进行了160多项智能化升级,实现鱼苗入舱、成鱼起捕、投喂饲料等核心生产环节全流程机械化,养殖水体从8万立方米增加到10万立方米,养殖产量提升20%左右。
“国信1号2-1”养殖工船总经理 田乃东:它优化升级的方向就是智能化、自动化。通过现代化算法,总结整个养殖过程中鱼类的习性,然后摸索出规律,通过算法控制整个养殖过程,提高智能化水平。
不止水产品品质提升、养殖规模扩大,如今,市场上水产品的品类也越来越丰富。针对越来越细分的市场,水产企业也加快转型升级,不断丰富产品供给。
走进山东荣成这家金枪鱼加工企业,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忙着将金枪鱼分割、去骨,制作成鱼柳、罐头等食品,销往国内外市场。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金枪鱼都是企业自己的远洋船队捕捞回来的,年产量在15000吨左右。相较于直接销售,加工后的渔获物“身价”倍增。
作为一家以远洋捕捞业务起家的企业,向水产品加工转型并不轻松。为此他们专门对生产线进行升级,引进金枪鱼去皮、包装等环节的机械化设备,同时不断开发新产品。目前,这家企业已经开发各类金枪鱼产品10多种,近期,他们还利用加工剩余的鱼肉开发猫粮等宠物产品,收获市场好评。
今年1-9月,荣成规模以上海洋食品企业产值达80亿元,当地依托港口码头,打造捕捞、回运、精深加工、冷链物流这一完整的远洋渔业产业链,让越来越多优质海产品走上百姓餐桌。
在威?;反淝恼饧宜芳庸て笠?,记者发现了一面发明专利墙,上面展出了10多种专利项目。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联合科研机构,从鱼鳞、海带等海产品中提取胶原蛋白、多糖等营养物质,制成口服液、饮料等产品,丰富市场供应。
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不断拓展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推动企业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产品也从单一的水产食品向更多领域发展。
山东威海宇王集团副总经理 白义化:海洋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最初的这种蛋白、多糖,或者是(鱼)油之类的营养物质,甚至可以做成化妆品级的原材料。从一个水产加工企业变成今天的这种高科技的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空间肯定要广阔很多,企业必须产业升级。
种子是农产品的“芯片”。水产品的品质提升、品种丰富,离不开种源的支撑和养殖技术的进步。眼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正在培育适合大规模养殖的水产新品种。
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实验室里,记者见到了陈松林院士,他正带着学生做实验。眼前这条鲜红的海鱼俗称“红瓜子斑”,是一种名贵的热带野生鱼类。眼下,陈松林院士带领团队突破红瓜子斑的人工繁育技术,在山东等地的养殖工厂实现批量化育苗、养殖,实现了“南鱼北上”。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松林:北方适合养殖的高价值的鱼类比较少,我们将南方的名贵的海水鱼类,比如说像红瓜子斑引进到北方,在“南鱼北养”上,通过构建循环水系统,能够提高养殖水温,这样使南方热带的海水鱼类能在北方安家落户、生长,形成产业。
陈松林院士告诉记者,“南鱼北养”不仅要克服水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对鱼类病害防控、自动投饲等养殖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突破育苗技术,实现野生红瓜子斑人工繁殖的同时,他和团队还致力于培育出抗病力强、生长快的鱼类新品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松林:我们建立了海水鱼类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研制了我国第一款鱼类抗病育种基因芯片。采用这个基因芯片,我们就可以筛选出抗病的鱼类新品系,筛选出抗病的个体,用来繁殖后代,提高养殖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水产新品种培育,离不开优质的种质资源。位于青岛的国家海洋渔业种质资源库,是我国迄今投资规模最大、保存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渔业生物资源库。目前已入库海洋渔业生物种质实物资源近14万份、信息资源50万余条,保存样本包括了海洋经济种、生态种、特有种、稀有种和濒危种等重要生物资源。
在群体资源库内,记者看到,一个个海洋生物种质资源,被精心保存在特制的容器中。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 袁伟:用酒精为主的保存液的话,可以保存种质资源的活性物质,可以为生物多样性还有种质资源挖掘提供素材,从细胞基因方面的角度进行进一步科研。
依托种质资源库的项目平台,目前,黄海水产研究所已牵头培育出20个水产养殖新品种,主导完成龙利鱼、牙鲆、海带等海洋物种的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并研发推广工厂化循环水、深远海大型养殖设备等养殖新技术、新模式。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松林:建设这个种质库的目的,就是将散落在江河湖海的优异种质资源收集起来、保存起来,进一步开发利用。下一步我们还要收集更多优质海洋渔业生物,挖掘它们的优异基因用于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