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端工作室喝茶,徐州品茶工作室,南京鼓楼喝茶私人工作室

媒体关注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 正文

央媒专访丨陈松林院士:水产育种“中国芯”,筑牢“蓝色粮仓”根基!

日期:2025-10-20 08:35    作者:    来源:智慧海洋圈子微信号     打印    加大 减小

金秋时节,稻浪翻滚,瓜果飘香,主产区秋粮及重要农产品迎来大面积收获。近日,中央广播电视台记者深入丰收一线,聚焦碧海无垠的蓝色粮仓,多维度捕捉丰收新场景、记录新变化。

“海上粮仓”的丰收,离不开种源的支撑和养殖技术的进步。眼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正在培育适合大规模养殖的水产新品种。

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实验室里,记者见到了该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会员陈松林,他正带着学生做实验。眼前这条鲜红的海鱼俗称“红瓜子斑”,是一种名贵的热带野生鱼类。眼下,陈松林带领团队突破红瓜子斑的人工繁育技术,在山东等地的养殖工厂实现批量化育苗、养殖,实现了“南鱼北上”。

陈松林:北方适合养殖的高价值的鱼类比较少,我们将南方的名贵的海水鱼类,比如说像红瓜子斑引进到北方,在“南鱼北养”上,通过构建循环水系统,能够提高养殖水温,这样使南方热带的海水鱼类能在北方安家落户、生长,形成产业。

陈松林告诉记者,“南鱼北养”不仅要克服水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对鱼类病害防控、自动投饲等养殖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突破育苗技术,实现野生红瓜子斑人工繁殖的同时,他和团队还致力于培育出抗病力强、生长快的鱼类新品种。

陈松林:我们建立了海水鱼类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研制了我国第一款鱼类抗病育种基因芯片。采用这个基因芯片,我们就可以筛选出抗病的鱼类新品系,筛选出抗病的个体,用来繁殖后代,提高养殖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破译我国首个鱼类基因组,创建分子性控技术,实现我国鱼类基因组序列图谱从0到1的突破;建立鱼类种质冷冻保存技术体系;发现我国首个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突破遗传性别分子鉴定技术难题;以鲆鳎等鱼类为代表,解析抗病和变态性状的分子机制,创建我国鱼类抗病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研制抗病育种基因芯片“鱼芯1号”,育成高产抗病新品种3个……陈松林在多个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填补了诸多空白,取得了多项领先世界水平的科技成果。

今年65岁的陈松林,依旧奋斗在渔业一线。从今年开始,他多了一个新身份——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海水鱼体系是支撑我国海水鱼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今年9月,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与阳江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打造国家级种业创新与示范高地。围绕南海暖水鱼产业国家种业基地建设,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将制定种质资源收集与技术评价标准体系,主导开展种质鉴定、性状解析和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与新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等核心技术工作;建立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和海水种业示范推广样板区,搭建海水种业产业融合与交易平台,助力南海暖水鱼产业国家种业基地成为产业融合与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将与阳江开展深度合作?!背滤闪纸樯?,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拥有加工、产业经济、遗传改良、疾病防控、营养与饲料、养殖与环境控制等6个功能研究室,29个岗位科学家和19个综合试验站,集聚了国内海水鱼产业领域的顶尖科研力量,具有雄厚的技术积累和人才优势,将为阳江海水鱼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撑。

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海水鱼种质资源是阳江发展海水鱼产业的优势,而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拥有充足的人才资源,陈松林称双方的合作为优势互补的“强强联合”,此次合作将加快补足阳江海水鱼种业发展面临亲本自主选育能力不足、育种关键技术应用有限、产学研协同机制尚未健全、全产业链融合深度不够等短板,以科技赋能和体系化建设提升整体竞争力。

“目前,海水鱼领域比较缺乏抗病性强和适合深远海养殖的鱼类品种。”陈松林表示,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在抗病海水苗种培育领域具有十分明显的技术优势;在开发新的海水鱼养殖品种领域,特别是开发适合深远海养殖的鱼类品种方面技术十分成熟,如开发出的红瓜子斑,生长快,成活率高,肉质鲜美,而且市场价值高,适合产业化养殖。将来,像红瓜子斑等优质海水鱼品种在阳江实现繁育和产业化养殖,将有效推动阳江海水鱼产业提质增效,加快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打造“蓝色粮仓”。